可調表面改性為鈣鈦礦-CIGS串聯太陽能電池帶來突破性提升
2025-06-17

Record-Efficient Flexible Monolithic Perovskite–CIGS Tandem Solar Cell with VOC?Exceeding 1.8?V on Polymer Substrate
近日,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報道了武漢大學的肖旭東教授研究團隊獲得的新成果,相關工作“Record-Efficient Flexible Monolithic Perovskite–CIGS Tandem Solar Cell with VOC Exceeding 1.8 V on Polymer Substrate” (Adv. Energy Mater. 2025, 2403682.)首次提出利用4PADCB對射頻濺射的鎳氧化物(NiOx)薄膜進行表面改性,優(yōu)化了鈣鈦礦與NiOx的能帶排列,并有效抑制了電荷傳輸層(HTL)與鈣鈦礦界面處的電壓損失。這一創(chuàng)新性方法增強了電荷提取性能,減少了非輻射復合現象,從而提高了串聯電池的整體效率。通過這一方法,研究團隊不僅獲得了1.82 V的創(chuàng)新高開路電壓,還使得設備的光電轉換效率突破了22.8%,創(chuàng)造了柔性鈣鈦礦-CIGS串聯太陽能電池的新紀錄。
該工作利用晶萃光學JCOPTIX提供的白光光源,搭建了一個自組裝的白光照明系統,實現了鈣鈦礦薄膜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表面電勢成像

柔性疊層太陽能電池因其輕質、可彎曲、高理論效率等特性,在建筑光伏一體化(BIPV)、可穿戴設備、航空航天等領域極具潛力。當前技術面臨兩大瓶頸:1、效率限制:單結柔性鈣鈦礦電池(F-PSCs)和柔性CIGS電池(F-CIGS)的最高效率分別為~22%(鈣鈦礦)和22.2%(CIGS),接近單結理論極限。2、界面損失:疊層電池中,空穴傳輸層(HTL)與鈣鈦礦界面的非輻射復合導致開路電壓(VOC)顯著降低(通常<1.7V),制約效率提升。
為了解決上述問題,研究團隊首次提出利用4PADCB對射頻濺射的鎳氧化物(NiOx)薄膜進行表面改性,優(yōu)化了鈣鈦礦與NiOx的能帶排列,并有效抑制了電荷傳輸層(HTL)與鈣鈦礦界面處的電壓損失。這一創(chuàng)新性方法增強了電荷提取性能,減少了非輻射復合現象,從而提高了串聯電池的整體效率。通過這一方法,研究團隊不僅獲得了1.82 V的創(chuàng)新高開路電壓,還使得設備的光電轉換效率突破了22.8%,創(chuàng)造了柔性鈣鈦礦-CIGS串聯太陽能電池的新紀錄。在器件結構方面,如圖1所示,研究團隊構建了基于PI基底的柔性單體2T疊層太陽能電池,采用RF磁控濺射沉積NiOx作為空穴傳輸層,并在其表面旋涂4PADCB進行修飾。圖1d的J-V曲線顯示,經過4PADCB處理后的器件VOC從1.71 V顯著提升至1.82 V,FF也從70.0%提升至74.1%,最終實現了22.8%的PCE,而未經處理的NiOx器件PCE僅為19.8%。圖1f中,EQE測量結果也顯示,頂層鈣鈦礦子電池的電流密度提升明顯,說明該界面工程策略確實改善了電荷提取效率。
圖1. 柔性 PI 襯底上的串聯器件示意圖及其器件效率數據
為了進一步分析性能提升機制,研究者使用XRD、PL、TRPL等手段對鈣鈦礦薄膜質量進行表征。圖2a-c顯示,4PADCB修飾并未改變鈣鈦礦晶體結構,但有效降低了殘余PbI?含量,并顯著提高了熒光強度與載流子壽命,表明薄膜質量與光生電荷復合行為得到優(yōu)化。UPS與XPS結果(圖2d-e)顯示,4PADCB使NiOx的價帶最大值從5.67 eV上移至5.74 eV,功函數也提升至5.16 eV,更接近鈣鈦礦的能級,從而減少能級不匹配帶來的電壓損耗。

圖2. 薄膜質量表征
進一步,圖3展示了KPFM測量的表面勢分布結果。4PADCB處理后的鈣鈦礦薄膜晶粒尺寸顯著增大,表面電勢均勻性提升,在光照條件下的表面光電壓(SPV)也更低,表明表面缺陷態(tài)密度減少。這種晶粒生長行為的改善,歸因于4PADCB改善了鈣鈦礦溶液在NiOx表面的潤濕性,使成核勢壘降低、結晶更加均勻,從而促進大晶粒鈣鈦礦薄膜的形成。

圖3. 薄膜KPFM表征
圖4進一步從電性能出發(fā),分析了單結PSC的改進情況。4PADCB修飾后的單結器件VOC從1.09 V提升至1.20 V,PCE從14.77%提升至19.71%。光強依賴測量結果(圖4d)顯示理想因子n從1.67降至1.22,說明非輻射復合顯著減少。EIS與SCLC測量也驗證了界面鈍化效果,缺陷態(tài)密度從1.19×101? cm?3降至3.70×101? cm?3,大幅降低。
在穩(wěn)定性方面,圖4h-i表明,在80°C加熱300小時后,4PADCB修飾器件仍保持93%的初始效率,而未修飾器件僅保持61%。此外,該柔性TSC在經過20000次7 mm彎折循環(huán)后仍能維持95%的初始效率,展現出卓越的熱穩(wěn)定性與機械耐久性。在65°C/濕度60%的潮熱條件下老化600小時,器件仍保持87%的效率,進一步證明了其應用潛力。

圖4. 單結鈣鈦礦薄膜器件的表征
這項工作通過簡單而高效的NiOx表面工程——引入4PADCB分子修飾,成功解決了鈣鈦礦/CIGS界面存在的電壓損失與復合問題。這一策略在柔性單體鈣鈦礦-CIGS疊層器件中實現了1.82 V的VOC,這不僅刷新了柔性PVK-CIGS疊層電池的效率紀錄,展示了一種簡便可行的界面工程策略,提供了更多功能化分子引入及界面調控手段的思路,推動了鈣鈦礦柔性光伏器件邁向實用化。
武漢大學物理與技術科學學院2020級碩博連讀生唐麗婷為本文第一作者,肖旭東教授、李建民副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。研究工作得到江蘇省“雙碳”科技創(chuàng)新專項資金、武漢-曙光工程知識創(chuàng)新計劃和武漢市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。
作者特別感謝南京晶萃光學科技有限公司(JCOPTIX)提供的光學元件與儀器支持。